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监管 >> 正文

前瞻中国金融科技的监管路径与发展趋势

2021-11-15  来源: 内蒙古金融网   浏览量:
现代金融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形成高度动态变化的金融科技市场。本书聚焦于金融科技公司(即新进入金融领域的科技公司)的监管问题和数据治理问题。

本网讯:现代金融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形成高度动态变化的金融科技市场。本书聚焦于金融科技公司(即新进入金融领域的科技公司)的监管问题和数据治理问题。


近几年的平台金融科技兴起于第三方支付业务,并逐步介入金融领域的不同环节,实质开展节点型金融业务。金融科技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经济意义:弥补了传统金融供给的不足,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拓展了行为数据的运用领域,推动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带来了新的风险:首先是数据治理上的风险,包括垄断问题和算法伦理问题;其次是金融业务特有的信用风险问题和系统性风险问题。因此,应尽快建立我国的金融科技监管和数据治理体系。


金融科技的监管框架应该以包容性、稳定性、技术中性和消费者保护为目标。为实现上述监管目标,需要明确相应的监管原则。一是风险为本。技术风险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风险形式,并且要纳入宏观审慎监管范畴,根据系统重要性程度附加更高的数据治理要求和监管标准。二是技术中性。不因采用不同的技术而给予特殊的监管豁免。三是基于行为。主要聚焦于关联交易、不当竞争、投资者适当性、数据产权和隐私保护等行为,可以借鉴“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的双峰模式。四是探索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有机结合,填补监管空白,防止监管套利。


《平台金融新时代》针对金融科技的数据治理,提出了专门的监管原则:一是促进效率、维护公平;二是保护隐私;三是数据安全。


本书建议,进一步创新金融科技的监管方法。一是建立分级牌照体系,实施一致性与差异化相结合的监管方式。二是针对不当行为实施反垄断监管。重点针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三是加强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推动平台金融业务采取独立法人的治理方式,经营主体要注册为独立法人并持牌经营。四是建设全国性的“监管大数据平台”。政府部门可以和平台企业联合建设大数据监管平台,推动监管工作向信息化、智能化方面发展。五是完善“监管沙盒”机 制,解决监管滞后性。尽快建立区域性创新中心,加大“监管沙盒”试点推广力度,提高试点的效率和适应性,更好地监测参与试点金融科技产品的风险规模及商业可行性。


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合规治理是监管的重点,包括:针对数据收集阶段的过度采集问题,强调“最小必要”和隐私保护原则;针对数据处理阶段的算法歧视和过度开发问题,强化算法模型的合规监管;针对数据使用分享环节的征信问题,建设大数据共享平台,形成多层级、网状结构的个人征信体系等。为了保障客户数据安全,以及客户对数据的知情权、支配权和获益权,建议近期试点“个人数据账户”制度,远期探索“双层账户体系”,平衡数据保护与挖掘。


在试点个人数据账户制度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建立个人数据的标准体系;二是明确个人数据账户的采集原则,尊重数据主体的主观意愿;三是数据采集机构应向数据主体提供充分的数据账户管理和授权权限,即允许第三方数据需求方在获得客户明确授权后可有偿访问客户的个人数据账户;四是个人数据账户不可二次分享,以保护初始采集机构的利益;五是个人数据账户采用“商业主导+政府分级监管”的管理模式。


在探索“双层账户体系”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和各互联网平台可以协同合作,为用户建立主账户—子账户的双层账户体系,主账户由用户的生物识别特征控制,存储加密后的主账户私钥;子账户由主账户控制,存储加密后的用户个人信息。主账户只有一个,子账户可以按照不同的场景分别建立。用户在各平台消费时,向平台授权对应的子账户里的个人信息,从而支持业务的完成。业务完成后,业务基础信息在其他互联网平台可见,原始业务平台可以保留业务的细节信息。主账户和子账户由长字符串标识和加密后的不可识别数据组成,从而实现业务数据和身份信息的分离,做好用户隐私保护,也有利于数据的协同共享。


本书作者之一的吴晓灵,系中国金融学会执行副会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研究员、兼职教授、博导,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长期从事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著有《银行信用管理与货币供应》《银行与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资管大时代》等著作。


书摘

前 言


当前我们正面临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型平台科技公司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平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大型平台科技公司借助数据资源和算力算法的优势,从第三方支付切入了金融服务。这些平台金融科技公司介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某些节点,开展了节点型金融业务,这是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分工的结果。其优点是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客户的体验,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如平台公司的垄断问题、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算法的歧视问题、介入金融业务后的便利性可能引发个人过度负债问题、信用风险问题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因此,我们针对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监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平台金融新时代》一书。


我们认为,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的节点型金融业务应根据其进入的金融业务链条的本质实施监管并持牌经营。我们应按业务流程拆分传统业务牌照,对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实行分级牌照管理,实施一致性与差异化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可借鉴的案例是监管部门设立独立于银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对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公司发放牌照加强监管。


对平台金融科技公司节点型金融业务的监管,除信用风险监管外,更应注重其数据治理的监管。即数据采集的合法性、个人隐私的保护、算法的伦理道德、数据的安全和技术的安全。我们认为,凡是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数据公司,均应按合作的性质进行统一而有区别的金融监管,根据其介入金融业务的深浅程度,匹配相应强度的监管。有些要持有限牌照,有些可实行备案管理,有些则可通过合作的金融机构实行穿透式监管,不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数据公司应按一般科技公司监管。


为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平衡个人数据保护和数据资源挖掘,我们提出了探索建立个人数据账户制度的建议。数据是经济的重要资源,但数据的价值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建议平台公司为个人建立数据账户。通过个人数据账户,确保个人对数据收集的充分知情权,维护个人数据权利,提升数据收集环节的规范程度。同时在个人授权的前提下为数据需求方“堵旁门、开正门”,即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第三方可有偿获得用户在数据收集方的个人数据。这体现了“我的数据我做主”的原则,同时还能促进数据协同环节的规范和发展。对于产生数据的平台,在确保数据脱敏并不可追溯的前提下,可对数据加工并进行交易。这体现了数据是个人与平台共有的属性。允许第三方经个人授权后,有偿访问个人数据账户并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这体现了数据的公共资源属性。我们希望个人数据账户能为数据资源的协同开发运用建立良好的基础制度。


人类社会的数字化大幕已经徐徐拉开,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会更多地转向数字领域。希望我们的研究能抛砖引玉,引来更多的高质量研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