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产管理 >> 正文

资产管理行业的黄金十年却真切的来临了

2021-10-13  来源: 大A聊财经   浏览量:
这几年和朋友见面聊天时,只要得知我在做投资,几乎都会抛出同一个问题:

本网讯:这几年和朋友见面聊天时,只要得知我在做投资,几乎都会抛出同一个问题:



我该怎么理财?



提问的时候,有人满脸期待,有人半带戏谑,但问总归都是会问的。



这个时候,我不得不按照和提问人的熟悉程度来选择合适的回答路径:



碰到最不熟的,我会礼貌的岔开话题。



只有半熟半不熟,或者确实有迫切需求的朋友,我才会打起十二分精神,开始询问他的资金规模、投资期限、风险偏好等等,以便给他一个相对靠谱的建议。



关于这个话题的交流多了,我就琢磨出两点发现:



一是问我这类问题的人最近越来越多了,而且都会附带一句——这点钱买房也买不起,放在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又太低,到底该怎么办?



二是大家的指向性也越来越明显,无非是我该买哪类基金/上次银行小姑娘给我推荐的那家私募靠谱吗/你知道且x、x球这些可以跟投基金组合的平台吗?



总而言之,对钱放在手上的贬值预期,叠加上普通人可以无脑买入的投资品种越来越少,共同构成了大家当下的理财焦虑。



其实不仅仅是投资者,从业人员的内心同样无比煎熬。



虽然大众理财需求持续高涨,但原本吸纳资金的大户如信托、券商集合和银行理财却连挨闷棍,有的甚至快要销声匿迹;



吸金大户公募基金迎来大爆发是没错,但也是典型的贫富不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算是吃到肉的机构也不能高枕无忧,由于前期跑步进场的以散户为主,所以当市场波动加大时,之前捧上天的,下一秒也可能会被踏上千万只脚。



和这个时代一样,滚滚车轮前行之时,车上的众人却皆在焦虑。



1



蚂蚁、天天基金这些头部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半年业绩数据,随着入股或控股它们的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发布,陆续向市场公开了。



五个字,赚就完事了。



根据恒生电子的半年报显示,蚂蚁基金2021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到57.80亿元,相比2020年同期足足增长了1.8倍,而净利润更是翻了接近五倍,达到3.52亿元——要知道,蚂蚁基金去年全年的净利润还不到1个亿。



而股票市场对“三傻”中金融行业的偏好,也开始大幅向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做得好的机构倾斜。



而银行也是一样。



招行平安宁波自然是yyds,今年上半年,招行仅靠代理基金销售的收入就达到67.19亿元,同比增长接近40%,而平安银行虽然规模略小,代理基金收入23.79亿元,但却是大幅增长了170%。



和他们相比,四大行虽然财富管理体量也大,但占整体业务收入占比小,而且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所以资本市场就是不给估值。



你看,其实资本市场已经用清晰的思路向所有人宣告,什么业务才是金融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救命稻草和康庄大道。



2



那么,为何资产管理,乃至财富管理行业会在这两年突然加速爆发呢?



好像就在不久之前,承受不了风险的朋友还习惯于在银行买理财和宝宝类产品,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则选择自己炒股,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客都在咬牙买房,而信托和互联网存款都拥有过自己的高光时刻。



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和所有的产业一样,我们可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侧去寻找原因。



或许行业外的人不会注意到,但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这两年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供给侧改革。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投资品类房地产,正在步入真正的白银甚至青铜时代。



钱不多的年轻人不会幻想着自己手上的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就能买房,有钱买房的则惧怕拥有更多的房产会让自己不知在什么时候就经历一次资产的大缩水。



再加上政策开始掐死地产商的资金来源这一上游供给端(看看这两年地产公司的股价有多惨?),因此房地产整体作为一类投资品种,正在快速退出人们的理财视野——注意,是投资品种,而不是刚需。



根据刚刚公布的行业数据,今年7月以来房地产全行业的销售增速已经转负,而8月,TOP50房企销售收入更是同比下降了14%。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房地产在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会是人们最重要的资产配置。因此对于资产管理行业来说,供给端边际影响最大的,反而是在资管新规落地过程中,对银行理财、信托等一切非净值化、非市值化投资品的约束甚至清零。



“资管新规”就像是房子里的那只大象,不到最后一刻,所有人都当作看不见。



然而现在,似乎到了那个不得不正视大象的时候了。



无论是对银行现金理财类产品的整改规定,还是对六大行摊余成本法产品下的重手,近期的种种举措都反映出,监管对于资管新规的最终期限是认真的、是严肃的、是希望可以真正改变行业生态的。



这时候,如果机构再冥顽不灵、负隅顽抗,那可能就真的会被清扫出局了。



于是,你会发现在银行app端很难再找到那些将收益率标的异常明显的理财,而信托和财富机构也很少继续推荐明确承诺收益的产品——叫嚷了很多年的“资产荒”,至少在那些被保本保息且没有净值波动的投资品“宠坏”的大众眼中,是真的到来了。



而在供给端之外,这个行业的需求端也正在被重塑。



比如说,两年多的基金牛市让很多人真的赚到了钱,于是大众对于公募基金的需求被极大激发。



但对刚刚开始尝试高波动投资品种的大众来说,两年养成的信仰,很可能会被一次熊市完全摧毁——无论是07年还是15年的股票牛市,都验证过这一结论。



所以接下来,如果股票市场的震荡继续,甚至转为熊市的话,是否真的能像证监会易主席前两天讲的那样——“我国基金业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力量”——那就是考验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们真本事的时候了。



刺激资产管理行业需求端的另一个重头戏来自互联网。



在互联网巨头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山头之后,终于到了“征服”金融业的时候。



还记得很早以前那个买任何投资产品都要去银行柜台填写一堆表格的年代吗?现在去各大理财APP上买一只基金,操作大致和在淘宝上购物一样丝般顺滑。



此外,由于互联网巨头还招揽了大批金融人才,让攻城狮们开了窍,做出来的投资板块比起一些大银行的APP来说,那是既专业,又不那么的反人性。



在合规部门的监视下做过金融投资APP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于是,投资这一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特别专业、非常严谨甚至有些枯燥的“负担”,在近几年来的门槛变低了很多,这自然就激发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



其实关于资产管理行业爆发这件事,上面说的只是一些比较短期和浅层的供需原因。



如果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来说,当人均GDP和居民收入增长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一定会轮到这个行业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中国只不过是在重复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曾经历的一段历史罢了。



但又和很多行业一样,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结合了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后,资管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变得尤为猛烈。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见证一个怎样的资产管理大时代呢?大家的焦虑又是否能平复呢?



作为一个投资者,我有三个小小的猜想。



猜想一:居民理财意识觉醒不意味着股市长牛。



上来就是一个让人有些沮丧的猜想,但每当我看到有人说因为房地产不能买了,或者因为钱多的没处去所以就一定有轰轰烈烈的股市慢牛时,我总是觉得分外耳熟。



形成一轮牛市的原因有很多,虽然资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但绝对不是充分条件。所以,就算这两年买基金的人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估值产生泡沫的时候还是会跌,经济不好的时候还是会跌,市场信心不足的时候更是会跌。



看看机构投资者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香港市场在熊市时的表现,或者就看看去年风光无限的茅指数在当下的走势,足以证明机构投资者跑起路来只会更加“丧心病狂”。



因此,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一定是向上的,但也一定是螺旋式的。现在攒下的口碑和积累的规模,都会在终将到来的熊市里成为自己必须逾越的大坑。



猜想二:资产管理是条好赛道,但不意味着所有机构都能吃到肉;财富管理有个好未来,但不意味着所有机构都能转型成功。



其实这两点无需多言,已经成为很多从业人员的共识。



放眼这两年资管机构的规模增长,马太效应已经愈发明显——易方达的非货币公募基金月均规模在今年第二季度历史性的突破了1万亿,这一数字比第二名高了整整3900亿。而在这一个季度里易方达管理规模增加的700亿,已经几乎是第二至四名增加的总和。



规模增长就能带来更多的收入——易方达在2021上半年拿到的管理人报酬高达51亿,而行业排名第50名的光大保德信只有2亿。



有了更高的收入,基金公司才能吸引到更好的投研人才,才能研发更多的创新产品,才能拥有更加显著的品牌效应,从而让规模增长的速度更快、质量更高。



随着销售渠道的话语权变得越来越重,新成立或者做不出特色的基金公司将愈发举步维艰。市场人气还在的时候,大家可能都还分得到一杯羹,但一旦市场转冷,大浪将拍死很多裸泳的机构。



不过这是不是说,销售渠道就能活得很舒服呢?其实并不然,比资产管理机构的龙头效应更明显的,恰恰是财富管理行业。



道理很简单,资产管理的核心是投研,而投研毕竟是一项智力密集型的业务,从高毅到景林,从中邮到睿远,新兴资产管理机构的逆袭几乎每几年就会发生。



然而财富管理的核心是搭起人货场的全流程,是一个拥有极其明显的规模效应的业务。



我们看到,中基协颁布的二季度基金代销机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TOP100中,只有大型银行券商以及头部互联网平台才有资格排在前面,TOP6的规模加总更是与之后的7-100名旗鼓相当。



如果分银行、券商和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三类来看,集中度更是惊人。比如银行,前三名霸占了全部银行基金代销规模的45%——要知道,在各项业务都陷入同质化竞争,甚至还有“地域歧视”的银行业,某一项业务拥有这么高的行业集中度是一件多么另类的事情。



那么,为何财富管理行业的规模效应如此明显?



因为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代销基金产品已经陷入非常明显的红海竞争。只有拥有更先进的线上平台,或者建立更多服务网点的机构,才能拥有更大的客户基础,才能与更广泛的资管机构展开合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资本的积累,尤其是在互联网平台将长尾客户一网打尽之后,整个业态只会强者恒强。



因此,就算财富管理行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和现在99%喊出口号要财富管理转型的机构,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猜想三:真正的投资顾问行业即将诞生。



那么,财富管理行业要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呢?买方投顾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其实自从第一批基金投顾机构诞生以来,我就一直在思索,所谓的站在客户视角的买方投资顾问,究竟应该是一群什么样的机构,什么样的人。



现在这些拥有基金投顾资格的机构,构建了几个所谓的不同风险偏好的基金组合出来,真的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投资需求了吗?



这问题我一直想到现在第二批资格都发放了,依然没有想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通过一套风险测评问卷,是肯定无法实现真正的千人千面的。



回到文章最开始朋友们问我如何理财的问题。我必须非常细致的了解清楚他的风险偏好、投资历史、资金的规模和期限等等一系列要素,才能从我的知识库中找到可能相对合适的“投资武器”。



而如果是一名称职的投资顾问,在作出投资建议后,肯定还要不断的跟踪修正,以及根据客户情况的变化调整投资组合。



这一切,绝非目前在APP上点一点的基金投顾模式就能实现。



在我看来,买方投顾才是真正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因为投资顾问其实是和律师、医生类似,必须与客户定期面对面才能提供好服务的行业,因此一个人能够服务的对象肯定是有限的,毫无规模效应可言。



在海外,超高净值客户享受私人银行的服务,而高净值客户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投资顾问——他可能是隶属于某一个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所谓独立财富顾问(IFA)。



曾几何时,诺亚和宜信等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就曾经力图打造中国的独立财富顾问生态,可惜都因为生不逢时或者阴差阳错,走向了销售非标和金融产品之路。



但我相信,随着投资工具的不断丰富以及居民理财意识的逐渐成熟,必然会有一批投资顾问能够成长蜕变,开始真正站在客户视角来考虑问题。



从中国特色的服务方式,以及这么多年积累的客户基础来说,这一点上我更看好一些锐意进取的银行。毕竟他们中的很多基层员工是陪伴了客户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的,是真正了解客户需求的一群人。



不过要从投资者赎旧买新的始作俑者,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站在客户身边为他们着想的投资顾问,这对银行的管理层和员工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定力和足够有效的激励机制,才可能摆脱传统的信贷和产品代销思路,成为投资顾问行业真正吃螃蟹的人。



看起来,投资者和从业者的焦虑都不是一两天可以解决的,但资产管理行业的黄金十年却真切的来临了。

(责任编辑:张旻)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