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金融科技 >> 正文

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金融科技需从六方面着力

2021-11-16  来源: 内蒙古金融网   浏览量:
日前,笔者受主办单位广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委统战部、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等方面的邀请,赴广州、珠海和澳门参加

本网讯:日前,笔者受主办单位广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委统战部、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等方面的邀请,赴广州、珠海和澳门参加“同心逐梦大湾区”网络名人湾区行主题采风活动。通过对湾区的实地考察调研,笔者认为在金融科技的赋能之下,大湾区互联互通、创新发展以及要素融合等方面有望再进阶,继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创新引擎。


当前,世界经济依然处于低迷之中,唯独中国经济整体表现可圈可点。据媒体报道,11月10日闭幕的第四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07.2亿美元,这如同在告诉世界,中国人在境外商品的“买买买”上,似乎不差钱。这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在出口贸易遇阻的情况下,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与中国一起搭建“国际大循环”,是绝佳的历史机会。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区域获得部分发展特权,这里就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当前产业发展迎来大好机遇的同时,我们需要充分意识到,不仅境外人士,还有许多境内企业、投资人都正在奔向粤港澳大湾区,这是因为这片土地在政策、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说通俗一点就是这块地方有很多机会能够赚大钱。


相对应的,金融科技要服务好大湾区相关产业,就必须“吃透”湾区经济内的金融制度和相关要求,在框架限制范围内大胆创新;同时必须深入研究政府对湾区内各产业制订的政策、优惠条件以及扶持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大湾区内的产业、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简单来看,金融科技需要结合市场变化以及政策导向,通过大数据金融、人工智能金融、区块链金融、量化投资金融等常规服务和前沿领域金融科技,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做到如跨境货币结算、人民币或港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证券投资交易、商业投资、企业财务及税务等一系列服务,加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资源优化,进一步推动实体产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金融发展更需要接地气


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区域组成的特殊性,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更需要接地气,不仅是科技金融本身的优化与创新,还需要各地政府的配合以及区域内产业的互通互联,才能通过科技金融服务于金融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服务需要打通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金融贸易往来,便于境内外各产业人群以便捷的金融通道完成一系列交易,精简流程、节省时间成本。


总体而言,仍旧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又一新动能。


一是推进科技金融机构“一卡通”。这里的“一卡通”是指相关金融企业获得由粤港澳共同制订标准下的牌照,凭此牌照能够在广东、香港、澳门成立分支机构,不需要再经过层层政策审批,便于打通境内外的金融互联。


二是引入优质的天使投资、创投、风投机构。通过可靠的投资机构,进一步鼓励创业人群于大湾区“掘金”,在大湾区范围内解决高新科技产业或是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出面,引导投资机构成立初创、并购、发展等不同类型投资基金,同时为高潜质企业提供加速和孵化服务。投资机构也需要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支持资金跨境流动,也能为跨境公司继续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加强物联网、供应链与科技金融的融合,提升各类服务效率。例如加快物流、贸易的审批速度,缩短通关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完成企业融资风控并提供相应资金额度;根据消费者情况,提供适当的消费金融服务。


发挥银行财富管理作用


四是积极发挥银行财富管理作用。大量投资资金和观望资金涌入大湾区,如何管理天量财富、一方面保证货币安全,另一方面推动闲置资金保值增值,需要大湾区内银行结合实际改革创新财富管理业务,丰富产品种类,使财富管理更加专业化、全球化。


五是结合发展实际,用好“试验田”,探索科技金融体系、制度以及应用的建设,推动金融也能高质量服务于各产业和社会民生,提升科技金融给湾区人民带来的幸福感。


六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自身因素,结合发展能力、产业结构、城市优势等特点,制订差异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例如广州的综合产业、东莞的制造业、深圳的高新科技以及软件、香港的服务业、澳门的旅游博彩,在综合发展上要齐心,在特色发展上要有特点。科技金融需要抓住关键重点,做好统筹及配套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科技金融潜力多大,最为关键的还是粤港澳政府的统一共识,三地连线,消除各类障碍、做到互通互联,金融也才有机会为人员、商品、技术在粤港澳之间的流动提供相对应的服务。这也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各级政府在疫情防控卓有成效的背景下,多交流、多走动、多取经,各城市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自然能够更好地服务金融科技稳健发展,以助力金融业、服务业等各业态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内蒙古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金融网)”的作品,内蒙古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Nmgjr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内蒙古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cfp05@163.com   联系电话: 0471-4952235   传真: 0471-4952269

常年法律顾问:内蒙古若辉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富玉  电话:15024934110

                                                           高级合伙人 李文静  电话:1840482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蒙ICP备08100000号-1

·内蒙古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网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金融内蒙古微信公众平台

内蒙古新金融研究院
蒙域在线直播